民法典中关于网络侵权的规定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,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:
一、网络侵权的定义和分类
网络侵权是指在互联网上,利用网络平台或工具,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犯的行为。根据民法典的规定,网络侵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肖像权侵权:未经被拍摄人同意,擅自使用他人的肖像在互联网上发布、传播、展示等行为,侵犯了被拍摄人的肖像权。
名誉权侵权:在互联网上发布、传播不实、虚假信息,损害他人的名誉,侵犯了被诽谤、诬告的人的名誉权。
隐私权侵权:未经他人同意,非法获取、录制、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,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。
著作权侵权:在互联网上未经著作权人同意,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复制、传播、展示等行为,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益。
商标权侵权:在互联网上未经商标权人同意,使用他人的商标进行商品销售、广告宣传等行为,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。
专利权侵权:在互联网上未经专利权人同意,擅自使用他人的发明专利进行制造、销售等行为,侵犯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益。
二、网络侵权的处理与责任追究
侵权行为的认定:根据民法典的规定,需要判断是否存在行为人的过错、侵权行为的实施及损害后果等要素。
责任的追究: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,并根据情况相应加倍赔偿。对于网络平台提供的服务而导致的网络侵权行为,民法典规定网络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。网络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,并及时删除侵权信息。
通知与删除制度: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,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、屏蔽、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。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,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,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。
赔偿范围: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。直接损失包括因侵权行为导致的财产减少或权益受损;间接损失包括因侵权行为导致的预期利益损失、精神损害赔偿等。
刑事责任:对于严重的网络侵权行为,民法典规定可追究刑事责任,并可能处以罚款等刑罚。
三、网络侵权的具体行为
盗用或假冒他人姓名,侵害姓名权。
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,侵害肖像权。
发表攻击、诽谤他人的文章,侵害名誉权。
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户中的资金,侵害财产利益。
擅自将他人作品进行数字化传输,规避技术措施,侵犯著作权。
在网站上使用他人商标,侵犯商标权。
四、网络侵权维权方式
被侵权方在发生网络侵权事件时,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维权:
保留侵权证据,如使用可信时间戳进行认证。
准备好证据司法起诉,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知识产权侵权时,在保留侵权证据并做司法鉴定后,做原始创作手稿的鉴定,以确定真实的所属权。
综上所述,民法典对网络侵权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,旨在维护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,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。
在数字化时代,网络侵权取证已成为维护权益的重要手段。为确保取证过程的权威性与无可争议性,联合信任可信时间戳技术为网络侵权取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
更多教程,请观看下方产品操作指引或者联系时间戳官方客服进行咨询!